劳动法公休假规定是什么?劳动者依法享有每周至少休息一天、法定节假日和年休假等权利。既然这样,那么下面小编带来了劳动法公休假规定是什么,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公休假就是大家都休息的假期,公休假一定程度上给劳动者放松的时间,并且可以促进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那么劳动法对于公休假是如何进行规定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条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一)元旦;
(二)春节;
(三)国际劳动节;
(四)国庆节;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法第四十一条的限制:
(一)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二)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四十五条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全面实行公休假以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喜好安排出游时间,这一方面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避免旅游资源由于负担过重而遭到破坏(这一点对于生态旅游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也使游客获得真正的休闲娱乐。因为游客一般有个心理容量,旅游区的人数太多会感到不舒适,而且也违背了旅游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休闲的初衷。再次,带薪休假的实行也有助于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旅游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第二款作了详细的规定,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年休假可以根据单位实际灵活安排,或集中使用,或分段使用;二是年休假应在当年休完,一般不跨年安排;三是如果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的,可以跨年度安排;四是即便跨年度安排,也只能跨1个年度。《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九条对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跨1个年度安排年休假的,明确要求,应征得职工本人同意。
对职工申请跨年度休假的问题,法律首先是不倡导。其次,批与不批,法律赋予用人单位自主管理的权利,单位既可以通过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也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自主作出处理。
年假和公休有的区别如下:
1.公休假日又称公休日.是指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带薪休假制度。法律规定或者依法订立的协议规定的每工作一定时间必须休息的时间。如每工作5天以后休息2天,这2天就是公休假日。由于我国规定职工每周工作时间不得高于40小时,因此一般用人单位实行每周休息两日。
2.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休年休假领导不批不合法,要求休年假是合法要求,单位应予以支持。如果用人单位因经营状况要求,不给劳动者休年假的话,可以与劳动者协商,这样可以选择不休年假,但是用人单位应当支付3倍工资的补偿。休年休假领导不批可以到当地的劳动监察大队去投诉,或者到当地的人社局(劳动局)去申请劳动仲裁进行调解。
因为年休假而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期间是一年。该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如果因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主张权利而中断的,则从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找法网提醒您,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